【福建苗木】苗木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净 化空气、防风降噪。接下来我们将简单介绍福建茶。
一、福建名茶有几种,详细一点 谢谢了
福建名茶
本山茶原产于安溪县西坪镇尧阳村。也是无性系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中牙种,树姿开张,枝条斜生,分枝细密,叶型椭圆稍长,叶薄质脆,叶片稍内卷,叶缘波浪明显,叶齿大小不均,牙密而且细长,和铁观音有点相似,品质较优,有观音弟弟之称,系安溪四大名茶之一。毛茶外形和观音也很像,因此有不少商家以本山代替铁观音,欺骗消费者。
特别说明一下:如果是毛茶,本山的茶梗细而长,由于做工的原因,本山茶梗会出现“肉断皮不断的”现象,产生茶梗一节一节的,很像竹子的杆,因此,本山梗有“竹子节”的俗称,而铁观音,则一折即断,而且横截面相当整齐,像用刀子砍过的一样,而本山,你怎么折,那个横截面都会有“胡须”。
另,铁观音的锯齿很钝,而且不规则,本山的锯齿相对较尖锐,较规则。
茉莉花茶
福建茉莉花茶选用上等绿茶为原料,配窨天然茉莉鲜花精制而成,产品芬芳浓郁,醇甘鲜爽,水色明净,叶片嫩绿,又称香片。福州传统窨茶工艺,制作茶叶香、味和色泽均佳。明清时代便销往华北各地,远销海外。茉莉花茶名产有十几种,闽毫茉花茶、明前绿茉莉花茶、银毫茉莉花茶、春风茉莉花茶等都为地方名牌产名,内销全国各地,外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铁观音
铁观音属闽南乌龙茶,原产福建安溪县。据《清水岩志》载:“青水高峰 ,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
传说安溪松林头茶农魏饮信佛,每晨必奉清茶一杯于观音大士像前,十分虔诚。一日,他上山砍柴,偶见岩石间有一株茶树,在阳光照耀下,闪光夺目,异于分树,便挖了回来精心培育,并采摘试制。其茶沉重似铁,香味极佳,疑为观音所赐,即名为“铁观音”。
铁观音传统的冲饮方法非常讲究。茶具要小巧精致,水较好用山岩泉水。将水烧沸,先把茶壶烫热,装上大约占壶容量十分之六七的茶叶,冲入沸水,用壶盖刮去浮上来的泡沫,盖好壶盖,此时便有一股殊香扑鼻而来。隔两三分钟,再缓缓倒入水茶杯,每人各持一杯,先闻香,再品味,慢慢啜饮,便满口生香,回味甘美。铁观音素 “观音韵”之称,其入口微苦,回味甘香,清郁隽永,韵味无穷。
二、谁知道福建什么茶历史较久啊?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较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较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较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
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表明建茶历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丁谓(962-1033)《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黄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补(1158)《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五千饼。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盛,至御茶园解体长达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
【相关概念】
茶文化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华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中国各地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福建
福建,中国省级行政区,简称“ 闽”,省会福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域介于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全省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1个副省级市、8个地级市,共包括28个市辖区,13个县级市,44个县;常住人口3941万人(2018年末)。 福建,《禹贡》属扬州。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地。秦南平百越,置闽中郡。辛亥革命后,历届中央政权均置福建省。建国后,福建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直辖福州、厦门2市,分设8个专区、67县;后区划多次演变。 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陆地海岸线长达3751.5千米。著名景点有:鼓浪屿、武夷山、泰宁、太姥山等。 2019年1月22日,福建省被教育部遴选为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地区。
莲花峰
莲花峰,是黄山风景区境内第一高峰,为36大峰之首,海拔1864.8米。位于登山步道玉屏楼到鳌鱼峰之间。莲花峰登峰盘道5里,相对高度110米。1997年,莲花沟开辟500米登山新道,由蹬道、栈桥、观景台等组成。 莲花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因主峰突兀,小峰簇拥,俨若新莲初开,仰天怒放,故名“莲花峰”。“登峰起步缓坡称“莲梗”,中间穿过四个石洞,古人称“莲孔”。洞穴陡立,游人叠级而上,如在莲孔中穿行,恰似“倾曲作蚁旋出花萼中”。沿途风光奇绝,峰壁间有“真好造化”、“非人间也”、“名不虚传”、“天海奇观”等摩崖题刻。峰下有莲花洞、莲花源。 明代吴怅曾有诗赞曰:“一种青莲吐绛霞,亭亭玉立净无瑕。遥看天际浮云卷,露出峰顶十丈花。”清代吴梦印亦有诗云:“莲峰秀拔迥称尊,凡欲高呼达帝阍。举目江山如带砺,低头峦蚰似儿孙。风生绝献应回雁,日落悬岩不度猿。翠影岚光千万状,我虽能到未能言。”连接莲花岭和莲花峰的是一条长达一公里半的蜿蜒小道,在到达峰顶前要过四个洞穴。 莲花峰上既有许多或似飞龙或似双龙的松树,也有著名的黄山杜鹃花。